English

科技期刊 走出清贫看世界

2000-04-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张晓家 我有话说

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关注的更多的可能是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图书和书摊上花花绿绿的杂志,未必注意到在读物中尚有一大批我们很少接触到的,为我们的科技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专业科技期刊。它们是传播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信息的重要载体。然而现在这些期刊却大多处在寂寞与清贫之中,用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原司长蔡健光的话说,就是“目前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我国科技期刊最痛苦的时候”。

科技期刊一般分为学术、技术、综合指导、检索和科普五大类。由建国初期的8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种,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应该说我国的科技期刊已经成为出版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除了少数科普类和技术类期刊呈现一片红火景象以外,以学术类为主的2/3左右的科技期刊深陷在经营困难、发行不畅的困境之中。

这中间,固然有像中山大学主办的《家庭医生》这样年发行量达上百万份,盈利一千多万元的佼佼者,但许多期刊的现状却是,只有一两间办公室,两三个上了年纪的编辑人员,从事着稿件编辑工作,没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发行量低得惊人。以各大学学报为例,统计结果表明,平均发行量还不到500份,最少的只有30多份。很难想象那些惨淡经营的科技期刊能够依靠自己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生存下去。

虽然面对的是这样一种举步维艰的局面,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刊物仍成了许多科技界人士的共同心愿。因为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要想成为科技强国,没有自己的高水平的科技刊物,既不相称,也将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过经济上的困境,以及质量上与国际著名刊物的差距,显然令实现这一愿望的路变得艰难。事实上,我国许多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优秀稿件的缺乏、作者队伍与编审队伍的地域狭隘性、出版周期过长等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它们的权威性与可读性。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张玉华女士,长年从事着我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工作,对我国的科技期刊有着透彻的了解。她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国内外科技期刊的差距。国外许多优秀期刊,有着丰富的稿源,自然来稿的使用率只有10-15%,但每年它们仍派出大批编辑与记者,到世界各地收集高质量的论文。而对于我国的科技期刊来说,没有一家能做到这一步。

作者国际化、编委和审稿国际化几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所有知名科技期刊的惯例。据了解,《科学》杂志,累计有一百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并曾建立了达一万人以上的审稿人队伍。而在过去的40余年中,《自然》杂志曾发表了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1200多篇论文,读者遍及220个国家与地区,并且拥有一个由数千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网络,随时为该刊审稿。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编辑出版的近80种科技期刊,均被世界公认为相关专业的核心期刊,也得力于该学会会员遍布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保了世界范围内最高水平的科学家和最高质量的科学论文稿源的有效集中。

高质量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当前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用最快的速度与读者见面,也已成为国外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最新发展趋势。它们往往不遗余力地缩短出版周期,周刊现象已成为国际科技期刊界的一种潮流。英国《自然》杂志在常规情况下,从收到稿件至文章发表的周期为12周,重要的信息则只需三天时间就可刊出;《美国医学会杂志》能在60天内把重要文章刊出;《生物化学》对重要来稿只需40天左右就能刊出。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往往没有完整的审稿人网络,一些稿子收到以后要先转送到有关学部,利用那里的专家网才能找到合适的审稿人。一些刊物的作者受到地域的限制,有的甚至成了本单位科技人员发表论文的自留地。出版周期较长,是我国科技期刊界的又一突出问题。浏览了一下各种登载着科学论文的的期刊,记者发现大部分为季刊或双月刊,月刊已是很少,周刊更是难得一见。据了解,一些刊物从收到稿件到最后变成铅字,已是过去了半年乃至一年时间,这无疑无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有的专家甚至发出呼吁,与国际科技期刊间差距的拉大,已经影响了我国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

如何使中国的科技期刊,摆脱目前的困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刊物,有关人士指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从刊物的数量上说,我国科技期刊的队伍仍需进一步壮大。针对当前科技期刊质量普遍不高的状况,有人提出我国的科技类刊物出得太“滥”,应该实行“计划生育”,对刊物的创办执行更严格的审批制度。但科技部条财司的朱晓东认为,“我国的科技期刊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应该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创办更多的科技期刊。1990年,美国科技期刊就已达到24815种,英国有6845种,德国4339种,法国3024种,连我国的台湾省也有2000种左右。而我国有2000多万科技工作者,每年大约要产生1000多万篇论文,现有刊物每年只能登载27万多篇论文,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哪怕是一份发行只有几十份的专业性极强的学术期刊,对于我们的科学事业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新的学科的不断创立,需要新的科技刊物的不断创办。朱晓东说:“有的科技期刊我们现在如果把它停了,一时可能不会看到有什么影响,但对这门学科所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而且将来再想复刊也会有很大的难度。”

有关人士指出,在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上,应该注意:1、将科技期刊与大众化的娱乐类等期刊区别对待,在财政与政策上进行扶植;2、科技期刊的评价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以利于优秀期刊的脱颖而出。3、对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提高待遇,培养年轻的接班人。4、出版英文或其他语种的中国科技期刊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刊物走向世界所必需的。

事实上如何支持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重视。中国科技期刊网的创办,无疑将扩大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而自1996年以来,每年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无疑将对我国期刊的更好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当然,面对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科技期刊真正走向辉煌,还有一段非常漫长的路。

[值班总编推荐] 梅长苏吃上外卖了,影视剧的降格?

[值班总编推荐]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 ...

[值班总编推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